口吃是一种言语障碍, 主要表现在说话时字音重复和词句中断。据有关资料报道,口吃矫正哪家好日本口吃患者占总人口的1%,美国占1.2%,目前我国尚未有统计。
口吃形成的原因
关于口吃的原因至今还没有定论,目前,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生物学因素观点 生物学因素观点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大脑两半球语言机能进行研究,发现口吃患者说话时两侧脑半球的局部血液及电生理指标等有差异,以试图说明口吃的发生有其大脑两半球联系异常的生物学基础。还有专家认为,口吃具有遗传倾向及男性口吃发生率高等现象,可以作为生物学因素观点的证据。另外,临床上也发现某些躯体疾病如流感、麻疹、百日咳、白喉、猩红热等传染病或大脑外伤易引发口吃,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疾病损伤了脑功能有关。
社会学因素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口吃多自幼年发生,口吃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同幼年的模仿学习与教育不当等社会因素有关。儿童的模仿力很强,加之好奇心的驱使,常有意、无意模仿生活中或影视中有口吃的人讲话,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口吃习惯。
家长和教师教育不当是口吃形成或加重的又一重要因素,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期望过高,对刚学说话的儿童强求其流畅,当孩子说话重复或停顿就不耐烦,甚至随意打断孩子讲话,导致孩子对自己说话能力产生挫折感,形成了反应性的口吃。此外父母过分溺爱,不注意孩子的口语训练与培养,以及周围人鄙视、嘲笑说话不流畅的人等社会因素,均可导致或加重口吃。
心理学因素观点
持心理学因素观点的学者否认口吃形成的生物学因素,认为口吃是一种心因性的言语障碍,口吃是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不良言语条件反射或动力定型。我国的专业口吃矫治师大多持这种观点。有报道80%的口吃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到青少年时期恢复了说话流畅性,只有20%的儿童因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口吃变得复杂化和顽固化,持续进入成年期。甚至发展自终生。
口吃的预防和矫正
对于儿童口吃的预防和矫治,首先指导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正确地对待儿童的口吃现象。对儿童的学语和说话不能急躁或指责、矫正过多,以免引起儿童的心理障碍。要给儿童一个和谐轻松的说话环境,逐步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口吃儿童大多会转入正常的言语轨道,使口吃消失。对年龄较大或口吃较重的儿童,还可以采取适当的语言矫正训练,包括肌肉放松、协调呼吸与说话、放慢说话速度、延长元音发音训练等措施。
成人因其口吃习惯的长期形成而变得复杂化和顽固化,所以矫治过程亦比较复杂和费时。
我国目前口吃矫正机构对口吃患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矫治,即综合性心理治疗和系统的语言训练。
在综合性心理治疗中,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如让患者正确认识口吃的发生发展规律,排除口吃是不治之症、口吃是生理缺陷的错误认识,配合进行放松训练、自信心训练、情绪控制训练和系统脱敏等心理疗法,皆在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在语言训练中,根据口吃患者长期以来形成的猛、重、急、快的不良发音说话习惯和说话时呼吸紊乱的症状特点,通过诱导发音,配合采用轻柔、稳缓的说话方式以及呼吸与发音的协调训练等方法技巧,加以学习、训练和运用,逐步建立正常的发音、讲话习惯。